跨國企業高管密集訪華尋商機(國際論道)

日期:2023-04-03 11:21:18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德國《商報》引述德國聯邦采購物流協會的最新調查結果稱,56%的企業希望擴大在華采購,與半年前相比,德國企業更加依賴中國市場。

高質量發展帶來機遇

全球商界不約而同望向中國,因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

2023年開年以來,國際投資和咨詢機構集體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標準普爾近日更新對中國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從2022年11月的4.8%調高至5.5%。路透社報道稱,3月中旬投資銀行高盛在一份研究紀要中寫道,在中國迅速重新開放的背景下,高盛將其對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預期從5.5%上調至6%。

外媒注意到,多家知名跨國消費品企業表示,公司在華業務近期迎來增長。路透社指出,這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復蘇的又一跡象。外企普遍看好中國消費市場。當前,消費者群體對產品更加挑剔,不少跨國企業面臨成本上漲壓力,中國消費市場恢復有助于緩解這些企業的壓力。

來華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的跨國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具有超大規模市場的中國,有著強勁的增長動力。中國的高質量發展,不僅讓中國經濟增長更可持續,也為世界經濟注入動力和信心。如今,眾多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已經向高端制造和研發躍升,他們期待中國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多合作機遇。

英國The Register新聞網報道稱,高通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蒙表示,據世界經濟論壇測算,2022年全球60%以上的GDP依賴于數字技術。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中國加快數字化發展,也給包括高通在內的各方帶來廣闊機遇。

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表示,隨著中國工業體系的不斷發展、工業能力的不斷提升,在新能源汽車、電子科技、智能制造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帶來了更多機會。

除了旺盛的經濟活力之外,中國穩定的市場環境也為全球商界所青睞,尤其是在近來美歐銀行業危機此起彼伏的背景下。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援引花旗銀行發布的報告指出,中國會是今年相對安全的避風港。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最新舉措,表明中國正在全球波動中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證。

擴大開放提振外商信心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約合人民幣12326.8億元,同比增長6.3%,規模穩步上升,結構持續優化。全球企業家、投資者看好中國的強勁增長紅利。

近來,中國不斷釋放的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號,進一步增信心、穩預期,推動外貿和外商投資平穩發展。

據《俄羅斯報》網站報道,沙特阿美公司擴大在華業務,近日與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盤錦鑫誠實業集團簽署協議,計劃在中國東北地區建設一座煉油化工綜合體。該項目投資約122億美元,計劃于2026年投入全面運營,以滿足中國對石油和石化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此外,阿美公司還與廣東省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探討在能源、金融、研究和創新等領域的合作。廣東已吸引埃克森美孚和巴斯夫等跨國公司建造大型石化綜合設施。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關注到,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會見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的境外代表時表示,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都將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我們將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深入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繼續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網站引述中國問題專家斯科特·肯尼迪的話說,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中國將繼續擴大開放。

瑞士經濟學家、日內瓦伯爾尼大區經濟發展署前署長菲利普·莫尼耶表示,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與活力,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這對世界經濟而言至關重要。“對于大多數企業特別是大型公司和國際中小企業來說,中國市場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中國比30年、20年、10年前更加開放。”

卡塔爾半島電視臺認為,中國堅持擴大開放,注重高質量發展,鼓勵外商投資,推動貿易自由化,為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為全球經濟復蘇作出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