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癌”如何侵蝕組織

日期:2023-04-07 11:29:5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2001年,美國安然公司破產震驚世界。人們對此做了很多法律監管和公司治理角度的分析。而我想探究的是,在高度競爭的背景下,社會的力量和自私的本性是如何驅動這一切發生的。這樣的探究或許可以讓更多在競爭中忙于廝殺的企業暫時停下來,從社會心理和組織行為的角度做更多思考。

脆弱的忠誠

高競爭性企業的人力資源手冊中,往往喜歡定義招聘對象為“有進取心”、“好強的”、“自我激勵的”“堅韌的”,或者“具有團隊精神的”。

在高度競爭的背景下,企業需要設計一套內部結構,使核心員工具有高度的生產力。那么,這種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

我發現,高競爭性企業的人力資源手冊中,往往喜歡定義招聘對象為“有進取心”、“好強的”、“自我激勵的”、“堅韌的”,或者“具有團隊精神的”。什么人具有這些特點呢?一個充滿自信并急切想要證明自己的人。他們性格堅韌,愿意冒險。這種性格的延伸就是“團隊合作者”。這種人如果不能夠忠于團隊,就會給整體利益帶來不小的危險。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平衡,因為忠誠很容易違反,尤其是早期的忠誠。

這樣的員工被公司選中后,就開始了高強度的競爭,包括外部競爭和內部競爭。在很多公司里,員工喜歡以團隊的形式完成項目而不是單獨完成,這樣主管和組員就可以相互觀察和監督。然而,核心員工傾向于擁有一定的自主空間。企業經常會對員工個人或者團隊取得的成績進行宣傳和獎勵,樹立榜樣。由于團隊經常重組,優秀隊員更容易外溢,競爭就會出現。在某些情況下,勝利者是那些有進取心,努力工作并且具有韌性的人,他們正是公司所期望的,會產生超過同齡人的優越感。但當評價團隊工作時,他們的個人動力就會打折,至少在上級看來是這樣的。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管理者進行宣傳并不單純是為了強調個人意識,還希望有團體的忠誠。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它是如此的脆弱。

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勝利

競爭的勝利者會迅速形成一種無形的個人特質,公司會以此為榮。但這種人格特質在極端的情況下會成為一種疾病。

怎樣的員工才能既忠誠又有競爭力呢?我認為是那些迅速將自己融入到團隊的人,他們出類拔萃又非常忠誠,還樂于與外在對手競爭。他們經常會被貼上兩個標簽:一個是所謂“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往往是精明的,善于與人結盟和經營關系;他們懂得如何促成團隊成功,特別是在變數很大的銷售和管理方面。同時,“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也暗示著狡詐和機會主義。

第二個標簽是“道德的可塑性”。在競爭的環境下,成功的管理者天生具有一種“利己的推理能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道德方面的擔憂也就會得到緩沖。他們以高度忠誠的團隊成員的形象出現,并進行自我欺騙:我就是這樣的人。但他們時刻為自己的背叛準備好了借口,毫無罪惡感。這使得他們“專注”,并“能夠照顧生意”,人力資源手冊中會有很多類似的詞來描述他們,他們是企業競爭這部高速運轉機器的潤滑劑。

許多高度競爭下的企業高層正是這類人。當處于機構的最頂端時,這些少數的勝利者具有極強的工作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卻在逐漸削弱。著名的組織心理學家米歇爾·麥克白(Michael Macoby)說,競爭的勝利者會迅速形成一種無形的個人特質,公司會以此為榮,勝利者也極具個人魅力。但他們或許沒有注意到,這種人格特質在極端的情況下會成為一種疾病。

企業文化通常會反映內部的獎勵制度。在這種制度中成功的人,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了在企業中什么是重要的,并被后來者模仿和復制。在高度競爭的機構中取得成功的,往往是那些高度關注競爭的人,這就注定了他們對于道德問題的認知會受到影響。杰可奧說:“只有那些具有遠大抱負,并具有極強的自我認知能力的人,才能擺脫這種妥協所帶來的不適。”

從這個角度看,安然事件的悲劇首先來自公司內部,而不是諸如法律或者股東權益這些外部標準。那些看上去運行良好、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為何落到如此地步?因為這是公司競爭文化所指向的結局。密切關注公司的人事變動、債權人、供貨商等是明智之舉。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