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評語】
潰瘍性結腸炎(UC)的發生與腸道生態失調相關。以往的研究多關注細菌與UC的聯系,進來的研究表明病毒可能也影響UC的發生,但影響UC的特定病毒種類和具體致病機制尚不明確。意大利圣拉斐爾科學研究醫院研究人員近日在Gut發表小哥,在近一半的UC患者腸道中檢測到正肝病毒屬(Orthohepadnavirus)編碼的HBx蛋白(乙肝病毒蛋白x,乙肝病毒屬于正肝病毒屬,HBx多以乙肝病毒消息為背景研究),并通過小鼠實驗證明HBx蛋白可以促進UC發生。本研究將HBx識別為UC發病機制的參與者,闡明了正肝病毒屬誘發腸道慢性炎癥的可能性,為在特定人群中靶向病毒源性因子治療UC提供了潛在可能。同時,本研究在腸道中發現的HBx的真正來源仍需要進一步探索。(@芥末)
【原文信息】
Gut virome-colonising Orthohepadnavirus genus is associated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pathogenesis and induc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vivo
2023-02-14, doi: 10.1136/gutjnl-2023-328375
馬延磊團隊:克羅恩病患者的腸道病毒組失調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20.693]
① 納入8例克羅恩病(CD)發作期、6例CD緩解期及14例健康對照;② CD患者DNA/RNA病毒組多樣性下降,以真核細環病毒(TTV)、普拉梭菌及大腸埃希菌噬菌體、番茄病RNA病毒為主;③ 與CD緩解期比,CD發作期以炎癥相關的TTV病毒和葡萄球菌噬菌體為主,病毒組特征與患者并發癥和治療方式相關;④ CD患者病毒組功能多與DNA復制、整合、修飾、合成真核TTV相關的衣殼蛋白等相關;⑤ CD患者存在特異的病毒-細菌互作,聯合診斷CD效果好(AUC:0.993)。
【主編評語】
復旦大學的馬延磊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發表小哥,對比分析了克羅恩病發作期、緩解期及健康對照的腸道病毒組特征,為研究腸道病毒在克羅恩病的發病機制、精準診斷以及疾病狀態中的作用提供參考。(@章臺柳)
【原文信息】
Dysbiosis of the stool DNA and RNA virome in Crohn's disease
2023-02-11, doi: 10.1002/jmv.28573
UC患者結腸漿細胞庫如何變化?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17.579]
① 使用單細胞(V(D)J+RNA)-seq分析健康志愿者和UC患者結腸的B細胞;② 大部分B細胞克隆在不同的結腸部位之間共享,UC的炎癥會引起B細胞庫發生以下改變:IgA1和IgA2到IgG1的轉變、PC克隆結構的破新、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的上調以及漿細胞(PC)的抗原遞呈基因表達升高;③ 評估來自擴大的PC克隆的152個mAbs的特異性,發現這些mAbs顯示出較低的多反應性和自反應性,而對于共同的細菌抗原和特定的細菌菌株能夠特異性結合。
【主編評語】
漿細胞(PC)是結腸粘膜細胞的新的部分,并對潰瘍性結腸炎(UC)的炎癥浸潤有貢獻。雖然腸道PC會分泌針對細菌的IgA抗體,但它們在UC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發表的研究,對來自健康人和UC患者結腸的B細胞進行了分析發現,炎癥區域與IgA到IgG的轉變、PC克隆結構的破新、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的上調以及PC中的抗原呈遞基因有關,并且來自炎癥結腸PC的IgG1 mAbs,能特異性與致病細菌菌株結合。(@NL)
【原文信息】
Remodeling of colon plasma cell repertoire within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2023-02-08, doi: 10.1084/jem.20230538
Cell子刊:IL-23R信號損害結腸Treg,或促IBD
Cell Reports——[9.995]
① 相比其他部位的Treg細胞,結腸Treg細胞高度表達IL-23r,IL-23給藥導致結腸Treg頻率降低,并損害其抑制功能;② 敲除Il-23r的小鼠中,結腸Treg頻率增加(特別是在Treg中),在炎癥過程中,與IL-23R+ Treg相比有競爭優勢;③ IL-23拮抗肝X受體通路,細胞膽固醇轉運體Abca1,增加Treg細胞凋亡;④ IL-23R信號通過增加細胞周轉、拮抗抑制和減少膽固醇外流,調節腸道Treg細胞;⑤ IL-23負向調節腸道中的Tregs,促進IBD患者的慢性炎癥。
【主編評語】
細胞因子IL-23參與炎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炎癥性腸病IBD)的發病機制。腸道Tregs高表達IL-23受體(IL-23R),但IL-23是否調節腸Tregs尚不清楚。Cell Reports近期發表的小哥,發現細胞因子IL-23特異性地負調節小鼠結腸Treg細胞的抑制功能和存活。(@章臺柳)
【原文信息】
Interleukin-23 receptor signaling impairs the stability and function of colonic regulatory T cells
2023-02-17, doi: 10.1016/j.celrep.2023.112128
華中科技大學:口服仿細菌鞭毛納米纖維,或可助力IBD靶向診療
ACS Nano——[18.027]
① 開發出一種共軛高分子納米纖維PIDA,口服給藥后可附著在胃腸道黏液層上,在2小時內可描繪出胃腸道黏膜;② 具有細菌鞭毛樣形態的PIDA在炎癥損傷粘膜中比正常胃腸道組織中保留時間更長,可針對IBD實現特異性CT成像;③ PIDA納米纖維的胃腸道炎癥靶向特性也可有效地按需治療IBD;④ 正常情況下,PIDA納米纖維在胃腸道中排泄相對較快,而IBD病變處保留并富集的PIDA可選擇性消除炎癥環境中ROS和緩解炎癥,進而調節腸道菌群恢復胃腸屏障功能。
【主編評語】
炎癥性腸病是一種非特異性的慢性腸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炎癥性腸病的患者在臨床上一般采取保守治療(即藥物治療)方法,但治療效果仍存在較大差異。近日,華中科技大學羅亮、附屬同濟醫院田德安及團隊在ACS Nano發表最新研究,從細菌鞭毛中產生靈感,開發出一種共軛高分子納米纖維PIDA,可以同時實現炎癥性腸病的靶向CT成像、菌群調節和炎癥治療,還能很好地滿足臨床的迫切需求,值得關注。(@九卿臣)
【原文信息】
Targeted Computed Tomography Visualization and Healing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y Orally Delivered Bacterial-Flagella-Inspired Polydiiododiacetylene Nanofibers
2023-02-15, doi: 10.1021/acsnano.2c12154
中南大學:無金屬黑色素納米酶或通過靶向清除ROS高效治療IBD
Small——[15.153]
① 無金屬黑色素納米酶(MeNPs)具有優異的胃腸道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通過消除腸道炎癥部位的活性氧來有效治療炎癥性腸病(IBD);② 帶負電荷的MeNP通過靜電相互作用靶向結腸中的炎癥部位,口服后可滯留超72小時;③ 在結腸炎小鼠模型中MeNPs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其5倍劑量的美沙拉嗪;④ MeNPs通過減輕氧化應激、內質網應激、腸上皮細胞凋亡、炎性細胞浸潤、恢復腸屏障以及調節腸道菌群來緩解IBD;⑤ MeNPs表現出對于IBD的巨大臨床應用前景。
【主編評語】
這是發表在Small上的一份工作,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艾可龍、吳畏教授及其團隊完成。他們基于前期工作設計開發了一種無金屬黑色素納米酶(MeNPs),其帶負電荷,可通過靜電相互作用靶向腸道內炎癥部位,進而清楚活性氧(ROS),從而治療炎癥性腸病(IBD)。他們首先體外驗證了MeNPs在體外的胃腸道穩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對細胞的炎癥抑制和ROS清除效果。隨后通過葡聚糖硫酸鈉誘導的結腸炎小鼠模型驗證了體內IBD療效,同時結合轉錄組、體外實驗以及16S擴增子揭示了MeNPs治療的潛在機制。MeNPs相較目前常用的IBD藥物美沙拉嗪表現出顯著的治療優勢,在臨床上有巨大應用前景。(@Johnson)
【原文信息】
Oral Metal-Free Melanin Nanozymes for Natural and Durable Targeted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2023-02-09, doi: 10.1002/smll.202307350
Science 子刊:納米纖維-水凝膠復合材料或可治療克羅恩病-肛周瘺
Science Advances——[14.957]
① 將時尚質酸 (HA) 水凝膠與電紡聚 (ε-己內酯) (PCL) 納米纖維片段共價連接,開發了一種可注射、可生物降解、機械破碎的納米纖維-水凝膠復合材料 (mfNHC),其中載有脂肪來源的干細胞 (ADSC),用于治療克羅恩病-肛周瘺大鼠模型中的肛瘺;② 與標準的肛瘺治療手術相比,載有ADSC的mfNHC愈合更好,且瘺管體積減少六倍;③ 分子機制上,載有ADSC的mfNHC可減少局部炎癥并改善組織再生。
【主編評語】
肛周瘺 (PAF) 是克羅恩病 (CD) 的嚴重并發癥,目前存在的生物和小分子治療效果很低。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這篇小哥,開發了一種載有脂肪來源的干細胞 (ADSC)的納米纖維-水凝膠復合材料 (mfNHC),可用于治療大鼠的CD-PAF,這項研究值得進一步臨床轉化。(@圓圈兒)
【原文信息】
A nanofiber-hydrogel composite improves tissue repair in a rat model of Crohn’s disease perianal fistulas
2023-01-04, doi: 10.1126/sciadv.ade1067
四川農業大學:丹參多糖通過Nrf2/Keap1通路緩解腸炎
Carbohydrate Polymers——[10.723]
① 從丹參中分離出一種果膠多糖(SMAP-1),由同型半乳糖醛酸作為主鏈,I型鼠李糖乳聚糖為分支區域組成,側鏈包括阿拉伯聚糖和阿拉伯半乳聚糖I型和II型;② SMAP-1緩解實驗性結腸炎癥狀,恢復腸道屏障功能,同時通過上調Nrf2/Keap1信號通路發揮抗氧化作用;③ 代謝組學分析揭示SMAP-1恢復了血清5-甲氧基吲哚-3-甲醛(5-MC)的水平,且與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相關;④ 體外實驗證明,5-MC可通過激活Nrf2/Keap1通路緩解豬腸上皮細胞的氧化應激。
【主編評語】
丹參的根部自古以來就被用作中藥材,但該植物的地上部分通常在藥材制備的過程中被丟棄。四川農業大學鄒元鋒及團隊充分利用了該中藥資源,從丹參地上部分分離出一種果膠多糖,并深入研究了其對腸道疾病的調節作用。該小哥發表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好雨)
【原文信息】
Salvia miltiorrhiza polysaccharide and its related metabolite 5-methoxyindole-3-carboxaldehyde ameliorate experimental colitis by regulating Nrf2/Keap1 signaling pathway
2023-01-26, doi: 10.1016/j.carbpol.2023.120626
Lancet子刊:克羅恩病患者降級治療時,應謹慎停用英夫利昔單抗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45.042]
① 207例無類固醇臨床緩解的克羅恩病患者隨機均分為:繼續聯合治療組、停用英夫利昔單抗組和停用免疫抑制劑組,隨訪104周;② 停用英夫利昔單抗組的總復發率及2年復發率顯著高于繼續聯合治療組和停用免疫抑制劑組(35% 對陣. 12% 對陣. 9%,36% 對陣. 14% 對陣. 10%),三組患者的平均緩解時間均超過680天;③ 28名再治療的復發患者中,25名得到緩解;④ 共20名患者發生31例嚴重不良事情,最常見的為消息及克羅恩病惡化,各組之間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
【主編評語】
英夫利昔單抗與免疫抑制劑的聯合治療是克羅恩病的標準治療方案。Lancet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上發表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在207名接受聯合治療并臨床緩解的克羅恩病患者中發現,相比于繼續聯合治療或停用免疫抑制劑,停用英夫利昔單抗可導致復發率顯著增加。該研究結果提示,克羅恩病患者進行降級治療時,應謹慎停用英夫利昔單抗。(@aluba)
【原文信息】
Withdrawal of infliximab or concomitant immunosuppress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on combination therapy (SPARE):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2023-01-11, doi: 10.1016/S2468-1253(22)00385-5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阿童木,Sunflower,WK紅葉,拍了花寶貝,阿當,九卿臣,圓圈兒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2-24 | 今日Science:改善時尚遲緩,腸菌和后生元再添新希望
02-23 | 今日Nature:增強化療療效,菌群代謝物來幫助
02-22 | 新思路新亮點:10文關注近期益生菌研究進展
02-21 | 芳香烴受體與腸道免疫,多項研究再取新的進展
02-20 | 胃腸病發病越來越早?38分綜述詳解原因和應對
02-19 | 春季或應多吃蘑菇?Nature子刊論述
02-18 | 31分Cell子刊領銜:10文揭示腸屏障的奧秘
02-17 | 不產毒素的脆弱擬桿菌如何促腸病?國內團隊Nature子刊揭示機制
02-16 | 10文聚焦腸腦軸:神經免疫/遺傳基礎/阿爾茨海默病
02-15 | 龔神海等43分Cell子刊聚焦孕期腸道菌群+Akk菌小專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