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個員工,憑什么要替老板著想?

日期:2023-05-17 11:17:04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上次我寫的文章《“我給公司簽下500萬的生意,憑什么老板只獎勵我1000塊?”》,在后臺引起不少反響,很多人表示自己只是個打工的,為什么要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想那么多?

照理說,我按時按量保證完成工作,老板按時按量給我發工資,這就結了,憑啥我要體會老板的難處?

再說我體會老板難處了,他體會我了嗎?我房貸不用交,孩子不用養,媳婦不用管?

看到大家的觀點出奇一致,我覺得是我沒說清楚的,那今天就好好聊聊,為什么員工要替老板著想。

道理很簡單,因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要你替老板著想,不是要你同情他,替他分擔難處,而是要你知道他的思維模式是怎么樣的,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維,以及最重要的:

你可以怎么利用老板的這個思維。

現在網上很多自媒體把員工和老板的關系使勁兒往敵對方向帶,搞得輿論烏煙瘴氣的,好像老板就都是十惡不赦的惡魔一樣。

對此,我很不認同。

老板也是從員工做起來的,之所以很多時候他們能處于強勢地位,是因為他們有當員工的經歷,所以知道你心里的那點小九九,你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他就曉得你想干嘛,當然能夠對癥下藥。

雖然有些老板路子走歪了,變成了職場PUA,但你換個角度來想,他能PUA你的原因,不正是因為他十分了解你嗎?

就像資深渣男為什么總能騙到年輕小姑娘一樣,因為經歷的多了,見的世面多了,手段當然就多了。

職場上也是一樣。

說白了,老板了解你,比你了解他要多得多得多。你們處在完全不同的段位,所以老板能對你進行降維打擊。

你覺得剛畢業的富二代拿父母錢去創業當老板的,結局會是怎么樣?

我見過最慘的,被比他大十幾歲的員工騙得血本無歸。底下人合伙起來坑老板的錢,年輕的富二代最后虧了幾百萬。

你看,老板也有被反向PUA的時候嘛。

所以這不是社會身份的問題,而是社會經驗的問題。

員工和老板在表面上看是雇傭關系,實際上是市場供需關系,再往深一點說是博弈關系。

這兩種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也各有自己的需求,屬于互相看對眼才能走在一起,而不是非你不可。

博弈關系,講究的就是互相牽制,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

比如我有個朋友,去年從互聯網大廠離職去了一家民企做管理。

說是做管理,其實也只是個高級技工。手下的團隊看似人不少,但沒一個能出來單打獨斗的,大多數時候還得我朋友自己頂上去前線。

民企老板大家都懂的,一塊錢恨不得掰成十塊錢花。老板心想我花重金把你聘請過來,你怎么能只做以前的活兒?不行,工作量必須要飽和,給我天天996加班加點干活兒。

一開始我這位朋友還叫苦不迭,覺得自己進了個大坑。薪資看上去漲了不少,但工作量漲得反而更多,怎么算都劃不來。

可后來他想通了,而促成他想通的原因是跟老板進行了一次長談,最后終于弄明白老板心里是怎么想的。

一開始,他以為老板想的是花了大價錢請過來就得可勁兒用,不把人用到死自己就虧大了。

但聊過之后發現并不是這樣。

老板真正關心的不是請一個高級員工過來要花多少錢,而是請他過來之后能讓公司的價值產出提升多少,最后對比成本來看這個投入產出的ROI.

舉個例子,以前一個部門團隊一年的人員工資支出是50萬,而這個團隊一年時間給公司帶來的營收是500萬。

現在,老板新招來一個管理者帶團隊,一年的工資支出可能多了80萬,但公司的營收提升到了1500萬。

是個正常人都看得出來,后面這筆買賣更劃算。

記住,老板關注的永遠都是人效比,是投入產出,是現金流,而不是請你花了多少錢。

所以我這朋友后來干了個什么事兒呢?

他去培訓自己下面的團隊,把自己過去的經驗總結成教材,做成PPT,然后每周五固定抽兩個小時出來給團隊上課。

半年多以后,他就這么硬生生地把那些連開會打電話都說話不利索的下屬們,培養成能自己接待客戶,自己去談生意的骨干人才。

然后老板一看,喲呵,不僅自己能上戰場打仗,還帶出一個能打能拼的隊伍出來,看來當初我人是沒招錯。

而我這位朋友也落得個輕松,雖然一開始既要做業務又要做培訓是會累一點,但陣痛期過了之后他就爽歪歪。

現在他下面一個個都是精兵強將,他再也不用去操心細枝末節的前線雜事,而是專心做更重要的業務線。

皆大歡喜么不是。

我知道各位看到這里會說什么,把徒弟都教會了,師傅不就餓死了?

我朋友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留了兩手。

比如他做培訓,每次涉及到關鍵技術問題的時候,都不會講特別細,而是留一兩個缺口。每次和客戶大老板見面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去,只有在見客戶方下面的小朋友時才會帶自己團隊的人。

這樣保證了下屬遇到重大問題的時候還是會來請教他的意見,客戶遇到搞不定的難題也只會信任他。

業務技術和客情關系的分寸都拿捏到位,老板也覺得他不可或缺,真碰上裁員了你覺得會動他一根汗毛嗎?

顯然不能啊。

那話說回來了,這些東西老板會不知道嗎?

當然知道,太知道了,可老板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好。

公司業績上去了,員工能力提升了,客戶滿意度提高了,老板的KPI也完成了,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只要我朋友不提太過分的要求,比如每年漲薪200%這種,大家都能維持和氣。

只要他政治嗅覺靈敏一點,在公司里不要太高調搞得功高蓋主,就能活得非常滋潤。

所以你說,我朋友和他老板之間是什么關系?是剝削,是壓榨,是職場PUA?

都不是,是互相利用,互相成就,互相牽制,互相共贏。

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多一分少一分都會破壞這個平衡。

這種平衡用人話講就是,我需要你,但我也會防著你,我信任你,但我不會無條件依賴你。

我要大家站在老板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是要你去找到屬于自己的這個平衡。

如果只有員工的視角,很多時候會掉進視野盲區,你以為是這么回事,但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

就像天平一樣,維持天平的平衡不是靠你只在一端死命加碼,而是先看看另一端有多少籌碼,你再調整自己這端相應的籌碼,過輕或者過重都不行。

通常老板的籌碼都有什么呢?

我給的工資高,公司名氣大,客戶關系硬,平臺資源多,節假日福利好。

差不多就這些。注意,它們都是你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而不是畫餅。所以我們不說未來成長潛力好,或者股權激勵等這些飄在天上的東西。

而員工這邊的籌碼呢?

業務水平過硬,工作態度積極,學習能力一流,團隊合作有口皆碑。

這也是每天工作中都看得見的表現。你別說老板眼瞎看不見,沒有一個老板眼睛是瞎的。他沒看見不是因為真的沒看見,而是他選擇不看見,自己去品品。

等兩邊都擺好了籌碼,最后大家就上桌子談判嘛。

你這邊有多少,我這邊有多少,接下來就進入來回拉扯的時間,直到談到雙方都滿意為止。

很簡單對吧,本來就該這么簡單。那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矛盾產生呢?

因為兩邊都容易犯一個毛病:

高估自己手上籌碼的價值,低估對方手上籌碼的價值。

說人話就是,你都上牌桌跟人比大小了,卻不知道對方手上壓著的底牌是什么,你還覺得自己手里捏著一把順子挺大的。

舉個例子,公司項目遇到一個難題,但解決這事兒全公司就你行,少了你這項目就轉不起來,那老板鐵定對你客客氣氣的。

第二種情況,退一步講,這事兒不光是你能干,但你干的效率比別人高。你一個人半天就能做好,其他三四個人加起來干都要兩三天。那你還是有價值,老板依然對你禮讓三分。

最差的是第三種情況。

這事兒你也能干,別人也能干,你干的成果也一般般,老板找你你一臉不情愿,于是老板就找別人去了。

久而久之,你漸漸被邊緣化,公司再有重要的項目也不再找你,最后輪到裁員的時候第一個裁的就是你。

在現實職場里,第一種情況非常稀有,第二種情況大概占個30%,剩下的全是第三種情況。

因為大多數人在這種情形下,考慮的都是自己的難處,很少去考慮老板的難處。當然考慮自己的難處并沒有錯,但也就止步于此。

注意我說的這四個字,止步于此。

要再想往上爬,就要學會體諒老板的難處,站在他的角度幫他解決痛點問題。

你能幫老板解決的問題越痛,你在他心里的地位就越高,他就越不會把你當壓榨對象,反而還會供著你。

比如很多人覺得自己每天996加班很辛苦,憑什么隔壁部門的同事陪老板見幾次客戶就能順利升職加薪。

很簡單,因為在老板眼里,你996加班能解決的問題,遠不及他帶那個同事去和客戶談判來得重要。

人家客戶幾杯酒一高興一年上千萬的單子就給公司做了,可你996加班解決的問題只是一張海報好不好看而已。

所以說,聰明的職場人靠的是巧勁,而不是莽勁。你的力氣,要往對的地方使。

想做到這一點,不是讓你去當老板的舔狗,那是最低級的做法。高級的做法是,在埋頭專心工作之余,也要把自己當做公司的經營者。

去了解公司的運營狀況,哪里賺錢多,哪里賺錢少,哪里在虧本;了解老板對公司未來的想法,以后往哪個方向發展,哪些是要放棄的,哪些是要堅持的;了解公司內部的人員架構,哪些人是真有用,哪些人是混日子;了解明里暗里的派系斗爭,該不該站隊,該不該保持中立,該不該敬而遠之。

這些可都是你以后發力的機會點,我點到為止。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一個員工,為什么要替老板著想?

因為你替老板著想,最后都是在替你自己著想。

以上,共勉 =)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