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布置作業、個性化作業、特色作業等,成為各校探索的重要內容。桂林市大河中心校的學生完成基礎作業后,可自主選擇拓展作業,再到項目式實踐作業,作業難度有分層。南寧市星湖路小學各學科減少書面作業種類,重視實踐型、體驗型、開放型作業。在分層作業設計上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嘗試推行“套餐型作業”,A、B、C套餐由易到難,由學生自主選擇。河池市宜州區第一小學分層布置作業,努力為學生提供有趣味、有意境、有意義的創意作業和個性化作業等。
考核方式也在變化。“雙減”后,考試次數大幅壓減,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加強學生學習過程評價,鼓勵實踐性評價,科學全面評價學生。
根本是育人 五育并舉全面發展
“雙減”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缺一不可。
勞動育人,淬煉品格。2022年秋季學期,教育部要求義務教育段學校將勞動設為獨立課程。廣西各校進一步強化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各種空間和資源,在校內外為學生們打造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們把課堂搬到了瓜果飄香的菜園、稻香四溢的田間、農家種養的大棚、企業生產的廠房,通過勞作、研學等,為“雙減”賦能。
課后服務,百花齊放。冬日的下午,南寧市濱湖路小學教育集團的校園內,學生們放學后有的在練小提琴,有的在學繪畫,學校為學生提供的課后服務課程多達63項。
南寧市魯班路小學引進南寧古建筑營造、南寧紅陶、壯族迪尺、壯拳等17項非遺項目。貴港市木蘭河小學開展足球特色校本課程,周賽、月賽、季度賽精彩紛呈。柳州市民族實驗小學在校園里設立小工匠創新實驗室等5個科技工作室,課后開設了3D打印、小工匠基礎課等科技系列課程。防城港市實驗小學將國家級非遺項目京族獨弦琴納入課后服務,讓學生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
據統計,廣西課后服務學生選課率達到84.71%,實現國家要求的課后服務工作“5+2” (即小學和初中每周5天,每天至少開展2小時的課后服務)和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這“兩個全覆蓋”,有效緩解家長“接送難、看護難”問題。在全國率先實現課后服務信息化管理校校全覆蓋,惠及中小學生239萬名。調查問卷顯示,我區超九成家長對“雙減”各項措施及成效表示滿意。
重塑新生態 “雙減”改變育人格局
課外培訓機構和作業負擔大幅減少,學校回歸育人主陣地,課后服務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雙減”一年多來,基礎教育生態正在發生系統性重塑,師生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變化。
課外負擔減輕了!桂林市復興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小石說,“雙減”前,她要參加不少補習班,時間安排很滿,現在她只參加學校的課后興趣班,對學習的興趣反而更濃了。
藝術素養提升了!“以前學校課后也開展剪紙社團活動,但學生作品質量、出勤率、對藝術的興趣明顯不如現在。”南寧市星湖路小學美術老師稀文靜說道,從培訓負擔中解脫出來的孩子能更專注于發展興趣愛好,作品質量大有提升。
學生更陽光了!桂林中學副校長周平由衷感嘆:“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豐富了,老師的課堂更講效率和效益了,城市的步行道上有更多親子活動的場景,學生的精氣神更足了。”
而對家長們廣泛關注的“雙減”與中考升學壓力之間的平衡問題,南寧市第十四中學教育集團校長石鵬認為,“雙減”減不掉中考升學壓力,要正確面對競爭,尊重孩子的差異,引導孩子根據個體能力確定適合自己的升學目標。他還認為,“雙減”減去的是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減不去的是家長肩負的教育責任。父母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把對“人”的培養放在首位,切實履行養育責任,才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圍繞“雙減”的改革仍在繼續推進。廣西正根據國家的要求和部署,強化統籌引導,多措并舉,進一步推動“雙減”落地見效,為黨和國家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