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名來自各商協會的企業家代表,以及小欖鎮機關各部門、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各村(社區)兩委干部參加培訓班。
而這也正是平臺存在的意義所在。小欖鎮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三個服務平臺,即企業家培訓平臺、研發需求對接平臺、企業間溝通交流平臺。其中,企業家培訓平臺旨在通過大學習、大講堂幫助企業家樹立創新思路,拓寬新視野、增長新才干。通過交流學習,破解發展“迷思”,有助于小欖企業家重新樹立發展信心,重燃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小欖鎮商會會長李健標表示,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是傳統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鎮商會在推動企業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發展等方面將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堅持架好政企“連心橋”,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為廣大民營經濟人士搭建學習成長平臺,加速聚力賦能,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啃下必啃的“硬骨頭”
“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在開課第一講中,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譚炳才以“現代化道路與經濟增長”為主題,闡述了當前影響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與他對小欖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看法。在PPT中,有一句話令不少在場的企業家印象深刻: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在變化中尋找不變化。
量的增長到了平臺期,質的突破還處在醞釀期,這是廣東當前的產業發展現狀,也是小欖面臨的發展制約。在這樣的背景下,只有改革,唯有改革,才能破除“迷思”,找到方向。這是小欖推動改革、攻堅突圍的基本邏輯之一。
應該怎么做,從哪里入手?譚炳才在分享中反復提到了小欖正在大力推動的“工改”工作。“沒有土地空間,小欖就沒有出路。這是必須要啃的‘硬骨頭’,而且我們一定有辦法。”
譚炳才認為,在傳統產業轉型的瓶頸期和陣痛期,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如果不改革,產業結構得不到優化,會讓產業走到“無路可走”的地步。政府一定要下定決心,通過成立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千方百計助推低效工業園改造與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譚炳才還提到,政府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實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用地難等問題。
“對于一個中小企業來說,學習對企業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中山市楊格鎖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理新參與了此次培訓活動,“只有接受新的東西,才會有新的思路。如果‘菊城商學堂’能夠常態化地搬下去,肯定會有企業從中受益。”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廖瀚
【圖片】小欖鎮融媒體中心
【作者】 廖瀚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