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急需“補新課”
以米菲、航海王等知名IP賦能文具產品,走出了一條“從文具到文創生活”創新發展之路的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不僅設計風格鮮明,更有著“一米寬挖到一萬米深”的鉆研態度:企業每年投入超1億元用于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專利超過800項并參與多項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
“傳統行業想跟緊市場趨勢,離不開新技術的助力。”德州恒豐集團副理事長蔡金南,由此想到企業在自主研發功能性紗線方面的探索:珍珠纖維、牛奶纖維、亞微米纖維、海藻纖維……正是靠著這些功能化、差異化的棉紡織產品,在棉紡織市場整體行情疲弱時企業表現仍相對堅挺。以德州恒豐與東華大學聯合研發的抗菌棉為例,目前已應用于國內知名運動服裝品牌以及抗菌內衣產品的生產。
2013年起,晨光先后成立晨光生活館與九木雜物社,將與消費者的距離又拉近了一步。“夏津目前也在探索這個方向。”夏津縣工信局局長馬秀敏提到,夏津以前是在江蘇無錫、浙江紹興等地設立辦事處銷售紗線,而現在當地許多企業家都意識到,要想更好地發展就得盡可能地與終端品牌需求無縫銜接。這推動了當地數字化“補課”:通過給企業加裝傳感器、掃碼槍、顯示屏等,解決設備、物料“聾、啞、盲”的問題,再通過MES(制造企業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和ERP(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兩個軟件系統,幫助企業實現生產、采購、銷售數據互聯互通。
“輕工紡織產業中小企業占比高。目前,很多企業面臨的是老的組織課程沒補完,精益化等新的組織課程又迫在眉睫。”上海市經信委授聘專家宋屹東表示,這個過程中,企業家首先要抓緊完成角色轉變,尤其是用好信息技術理念去指導生產經營理念革新。
以人才引領支撐品牌煥新
不僅是上海,今年初,山東很多輕工紡織企業都在積極“走出去”考察學習。
山東福王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君,今年初在日本考察了許多小而美的知名家具企業。“對照自身,一方面感覺缺少能把紅木等古典家具做出復古氣質的人才,另一方面也缺少能把品牌高度向上‘拔’的人才。”她分享了自己的困惑。
“我們的研發設計團隊達到3000人,分布在國內幾個重點城市及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全球主要紡織品國家。”迪尚集團副總經理吳利平表示,多點布局能保證設計從最前端指引生產,目前迪尚ODM(自主研發設計制造)業務已占到出口額的95%,但在內銷市場重要性日漸凸顯的情況下,消費客群的變化也對企業品牌構建提出新挑戰。
“隨著‘90后’‘00后’成為消費主力,對其消費需求的把握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參考,這是對企業真正的挑戰。”上海交通大學連鎖品牌戰略研究所所長許煥章表示,這要求企業尤其是歷史較長的企業能打破慣性。
“企業發展最大的紅利還是來自人才,當前,整個產業處在從‘要素驅動’向‘人才引領’轉變的關鍵階段。”省工信廳副廳長王曉表示,作為輕紡產業入“十強”后開設的首次省級考察培訓,本次“取經”上海,旨在激發企業破解深層次問題的能力,而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多渠道招才引智。據介紹,山東今年也在創新開展人才引領型企業培育,加快打造一批人才意識強、管理水平高的標桿企業。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