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溝通需求,我們還應該在培訓開始前認真備課。根據我的經驗,我推薦大家按照下列步驟來完成一次備課:列思維導圖,準備PPT課件,提前演練并整理講稿。
第一步,我會利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體系。選擇思維導圖是因為我能夠利用它快速區分內容的主次。相比之下,傳統的word文檔往往會讓我陷入細節,但其實一場好的培訓更應該注重整體邏輯框架。
第二步,我會自己或請助理、團隊做好PPT課件。最初我是親手做PPT,因為我擔心別人做得不符合我的要求。但是后來我發現,我并不擅長做PPT,同時這件瑣事也會讓我分心。于是,我開始聚焦自己的優勢,只講清內容底層邏輯。而對于PPT的制作和優化等,我會交給更專業的人去做。
第三步,提前演練并整理講稿。我推薦大家準備一個錄音筆,提前模擬培訓現場,講一遍內容并錄音;之后,用語音識別軟件把錄音轉化成文字;再之后,我會讓助理針對文本進行調整和修改,整理出講稿。有了講稿,我的腦海里就有了清晰的節奏——講到A之后,就該講B了。在培訓中,我會根據受眾的反饋,隨時調整互動話術,避免提及過于專業的術語。如果說書籍是一場電影,那培訓就是一場話劇。每換一批聽眾,我就會調整說話風格。在這方面,我也有一些心得想傳授給大家。
首先,我會由淺入深地講。當我想講爆款的底層邏輯時,我會先從受眾所在領域的爆款案例講起,然后給大家分析這些案例為什么能成為爆款,最后我才會去總結整個平臺的做法。因為本領域的爆款和公司高度相關,因此一下子就能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大家也會更多地去聯系自身業務。
其次,講到重點時,我會停頓一下。例如,當我講到“爆款是重復的”這個知識點時,我就會停下來,看看受眾的反應。如果臺下大多數受眾都表示不理解,那我就會進一步分析,為什么爆款是重復的,哪些爆款是重復的,直到大家能記住這句話為止。
最后,我會有節奏地安排內容。在我看來,培訓需要注意三件事:有趣、有料、有心。有趣就是在嚴肅內容中穿插一些段子和互動環節,讓大家有親切感和參與感;有料就是輸出自己的經驗和干貨,真正幫助到受眾;有心就是緊跟熱點,給出吸引受眾注意力的新案例。
有關互動環節,我想講一個小插曲。我給“熊貓不走”蛋糕公司做培訓之前,準備了幾本自己的書籍——《從零開始做內容》,打算在提問環節贈送給積極問問題的學員。沒想到,這本書他們公司早就人手一本了。
送書其實是我做個人品牌的小秘訣。送書不僅能提高學員的滿意度和參與感,還能對自身的個人品牌進行傳播。除了送書,我還會放上我的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和我在其他平臺上的賬號,告訴他們只要關注微信公眾號,就能在后臺領取各種小福利,比如PPT、案例、模板、電子書等,這是學員最喜歡的。
我們為什么要設計互動環節呢?因為職場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們很難像學生一樣長期保持專注。我在培訓中更希望學員能積極參與互動,而不是單純聽課。這樣效果也不一定好。
如何讓學員愿意互動呢?除了常規的提問,我給大家推薦一些我常用的互動方式。
(1)演示法。我會隨機給出幾個詞匯,讓受眾發揮想象力,組合出一個爆款標題。
(2)測試法。我會列出好幾種做內容的思路,讓受眾猜猜哪種思路最好,測試一下他們對爆款的理解水平。
(3)比拼法。我會讓受眾分成幾個小組,模擬一篇內容的制作流程,然后讓大家評分,看看哪一組的內容最好。
培訓結束后,為了讓受眾印象更深刻,我還會留下思考題,讓大家想想在培訓中學到了什么。
大家一定要時刻樹立個人品牌意識,利用培訓來放大我們的影響力。在培訓現場,主辦方往往會組織拍照;如果主辦方沒有組織,那你可以主動提出和在場學員合影留念。這些照片可以放進你下次的PPT里,用作你的案例積累;同時,你也可以把照片發在朋友圈,讓大家知道你在做培訓這件事,吸引更多客源。
很多人以為培訓完就結束了,其實回訪環節也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在課程結束后,直接和負責培訓的領導一對一談話,也可以讓他們幫助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受眾對這場培訓的看法。設置回訪環節,首先是為了客觀評判我們的培訓質量:觀點有沒有講清楚?案例是不是足夠生動?受眾對哪個部分印象最深?其次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和開拓客源。我們一定要問清楚:后續是否有長期合作的機會?負責人能不能再幫我們介紹更多客戶?
回訪后,我們還要復盤優化,看看哪些內容可以納入下次的課件,哪些內容需要舍棄。其實,培訓也是個“小步快跑、不斷迭代”的過程,課件、課程環節、素材庫都要反復迭代。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