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廳白家老號原型
我們都知道,在國產經典好片行列中,《大宅門》吸引了不少觀眾追劇補集。而電視劇中關于百草廳白家老號的辛酸坎坷歷程便是我們今天所應該了解的。
關于白家老號,他所處的背景是清朝末年,而講述的原型其實就是今天為我們所熟知的北京同仁堂。
如今連鎖各地的北京同仁堂,至今已經歷經三百余年的興衰榮辱。而歷經過那個衰敗與革新的年代的北京同仁堂,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呢?
電視劇中的白家老號在現實中由樂家掌控,創始人是康熙八年的人物。樂家老號聲名在外,還曾向宮廷進藥,作為地地道道的寧波人,樂氏一族世代行醫進藥,在清朝初期便舉家搬到了北京。
二奶奶
在《大宅門》這部劇中,有一女性人物不可小覷,那便是二奶奶這一形象所代表的的許葉芬,是樂家第十代“掌勺人”的妻子。
一介女流,為何能夠得到族里的重視,這其中淵源頗深,她是繼樂平泉之后,將家族事業再次帶向騰飛的女性人物之一。
其實同仁堂歷經百年興衰,到樂平泉手里的時候僅存百分之一的股權在手里,可以說完全沒有掌控權。為此樂平泉終于施展自己一身家學,新起門戶,將自己家獨有的藥方和特制藥搬上新藥店。
新藥店在樂平泉的苦心經營下,生意十分紅火。
終于,憑借著自己的信譽以及在藥學方面的獨到配方,樂平泉成功地將同仁堂擊垮并使之再次回到樂家手中。
回收同仁堂股份這個橋段在電視劇中被改編到了二奶奶身上,其實,二奶奶在樂家的作為并不比樂平泉少。樂平泉娶許葉芬的時候,并未嫌棄這位年過適齡還未成婚的矮胖女子。
雖然許葉芬面貌較黑,身材矮胖,但對方卻出身望族,文化水平比尋常人家的女子要高得多。
樂平泉不看重人的外貌,并且認為許葉芬與自己很投緣,而她胖胖的身材也很招人喜歡。
榮辱與共
盡管此時的樂平泉已經跨入四十歲,但他卻與許葉芬相敬如賓,絲毫沒有架子。這也使得兩人感情日漸親厚,家中相繼添子。聰慧的徐葉芬不僅為樂家續了香火,還成為了丈夫的賢內助。
她每天都跟丈夫在藥店忙里忙外,店鋪大小事親力親為,而樂平泉也十分看重許葉芬勤奮好學的品質,經常手把手地教她辨別藥材以及如何取藥。
長此以往,藥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在兩人的共同經營下,同仁堂也享譽一方,而他們兩個人也成了人們眼中的模范夫婦。
可惜的是,樂平泉本就比許葉芬年長許多,因此,樂平泉在與妻子共同經營同仁堂三十年之后,留下妻子和孩子離開了人世。
危機?
墻倒眾人推,頂梁柱的離開讓同仁堂蒙上了一層陰影,畢竟許葉芬一個女人又帶著孩子如何能將偌大的藥店頂起來?
外界傳言不斷,都覺得同仁堂沒幾天日子好過,可許葉芬卻偏偏讓他們知道了什么叫“巾幗不讓須眉”。
面對重重困境,許葉芬并沒有選擇放棄這個丈夫歷經千辛萬苦才收回的藥店,因為之前一直同丈夫打理藥店上下的事務,所以同仁堂并沒有像眾人所想的那樣不堪一擊。
藥店不能倒,樂家更不能就此淪落。為了繼續丈夫的遺愿,也為了一家老小,許葉芬堅強地站了出來。事實證明,樂平泉沒有看錯人,許葉芬的能力遠超眾人的想象。
為了振興同仁堂,許葉芬強迫自己從失去丈夫的悲痛中清醒過來,當務之急,是要穩住同仁堂,讓藥店順利度過這次“危機”。
在許葉芬的主導下,同仁堂的工作很快被有序安排在不同人的身上,大兒子性格活潑,許葉芬將同仁堂有關的外部事務交給了他處理,而將內部私密事務交給了二兒子樂仲繁來承擔。
雖然內外事務都要兒子代為處理,但實際掌控權還在許葉芬的手里。
治下有方
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內外局勢穩定下來,一方面是因為許葉芬的統攬全局,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她在平時生活中對兒孫們的諄諄教導。
除此之外,許葉芬對待員工上下一視同仁,在生活中以及工作上都給予了超出常人的關懷。這也使得藥店上下齊心,內外和諧。
而對待自己的兒子,兒媳婦,許葉芬也從不松懈,她曾定下規矩,凡是樂家的兒媳婦,必須親力親為,學習制藥的同時嚴格要求自己,保證藥品質量和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時代,許葉芬采用的薪資制度就已經十分超前。她采用的薪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收買了人心,獲得了員工的一致好評。
這種大刀闊斧的改革與今天的銷售人員有很多相似之處,底薪加提成這樣的形式極大地調動了藥工的積極性。同時,在樂家同仁堂面臨生死危機的時候,正是許葉芬的寬厚留住了許多可靠的守店人。
結語
許葉芬嫁進樂家之后,無論作為一個妻子還是店鋪的掌舵人,都發揮了她的最大“能量”。果然有能力的人是吸引人的,許葉芬正是因為有足夠的能力,在危機來臨之際才能夠穩住局面。
既能“破局”,也能很好地維持大局,這便是許葉芬的智慧。可見,女人在危機時刻也是能夠起到支撐的作用的,尤其是心理強大的女人。
在丈夫去世后,許葉芬沒有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很快便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幫助家族以及同仁堂度過難關。由此,同仁堂才不會斷送前程,如今才能成就這個國藥品牌。
可以說,在繼承和發揚樂家的制藥技術方面,許葉芬功不可沒,甚至可以稱之為國藥品牌同仁堂的奠基人之一。
這個歷經風雨興衰的藥店如今已經在全國連鎖,由此可見,先輩的傳承是極其重要的,希望優秀的傳統事物都能遇到優秀的傳承人“伯樂”。
百草廳現在叫什么名字是現在的同仁堂嗎?
百草廳現在叫同仁堂。
同仁堂由樂顯揚創建于中國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歷代同仁堂人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
樂氏祖籍浙江寧波,明朝永樂年間遷至北京,最初以搖串鈴走街串巷行醫、賣小藥維持生活。其后世樂顯揚當了太醫院吏目,康熙八年(1669年)創辦同仁堂藥室,以“制藥一絲不茍,賣藥貨真價實”為宗旨,藥方來自民間驗方、宮廷秘方。其子樂鳳鳴接續祖業,1702年遷鋪至前門大柵欄路南,總結前人制藥經驗,完成《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明確提出了“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意識。
百草廳白景琦原型
白七爺濟南創業史
《大宅門》里的故事,大部分有跡可循,都來源于真人真事。
《大宅門》里的百草廳,歷史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清朝康熙年間,樂顯揚創辦“同仁堂藥室”,這就是后世所謂的“樂家老鋪”,也就是電視劇里的“百草廳百家老號”。
白景琦的原型,就是后世同仁堂的掌門人樂鏡宇。樂鏡宇當年也和電視里的白景琦一樣,生性叛逆、不服管教,在同輩兄弟中,其實并不被看好。
到1902年,樂鏡宇在家混到30歲,應該“而立”了。同仁堂時任掌門,樂鏡宇的叔叔樂樸齋,對侄子還算夠意思,就給樂鏡宇捐了一個山東候補道的官位,讓他去濟南候補。這在電視里,就變成了白文氏把白景琦逐出家門,任其流落山東。
樂鏡宇在濟南,又混了兩年,終于時來運轉,他在北京時的拜把兄弟楊士驤,成為山東巡撫,從官庫中開支2000兩白銀,成立山東官藥局,性質是公私合營。樂鏡宇熟門熟路,自然而然地擔任了總辦。
電視劇里,白景琦是一泡屎騙當了2000兩銀子,以此為第一桶金,開始發家的。其實,當時的當鋪能不驗貨,就當給他銀子,是掌柜的知道,他是巡撫兒媳婦的弟弟,這還是因為衙門里有關系。就這一點來說,劇情和史實是吻合的。
樂鏡宇干了兩年,就還上了2000兩官銀,剛好楊士驤也離任了,索性單干,1907年,將藥局更名為宏濟堂,就設在院前大街。1915年,遷址到濟南的縣西巷南口,這就是后來鼎鼎大名的宏濟堂總店。
宏濟堂老鋪傳奇
宏濟堂總店,也叫東店,仿照北京大柵欄的同仁堂老店形式,三進院落,兩座二層小樓,前店后坊,廳堂高大。建筑上部,有以各類名貴藥材為主題的鏤空木雕。店內掛著梅花鹿、老虎、犀牛等獸首,還有三個石匾。
一個是“樂家老鋪”,說明是正宗傳承。
一個是“靈蘭秘授”,是源于《黃帝內經》的一個典故,說藥方都是千古正宗秘傳。
一個是“瓊藻新載”,說明藥品珍貴而且新鮮。
樂鏡宇不惜重金,請北京同仁堂的資深藥劑師來宏濟堂工作,對藥材原料,也嚴格把控質量,還通過各種渠道,引進越南的高山桂、美國的西洋參、高麗參等進口藥材。膏丹丸散不但嚴格按同仁堂老鋪的標準,精選精制,甚至藥品包裝和說明書,都用同仁堂老號的規格刻板印刷。藥品出店,都有老店員核查,無誤后才蓋章放行。
宏濟堂的藥品,講究“真不二價、價二不真”,廣告詞中明示“俱賣大洋不二價,藥料出門概不退貨”。據1927年的《濟南快覽》記載,宏濟堂“多貴重藥材……價雖貴,而人恒趨之。”
所謂“行得正坐得端”。凡此言論,如果不是對自家產品的高度自信,又怎么會有如此霸氣呢?
白景琦是怎么靠阿膠發的家?
樂鏡宇剛剛創辦新店時,周圍藥鋪林立,還有同仁堂各個房頭分設的藥店:宏仁堂、樂仁堂、達仁堂等,藥品基本相同,一片紅海,競爭激烈。
該怎么辦?和電視劇里的白七爺一樣,樂鏡宇是靠阿膠發的家!
1909年,樂鏡宇在濟南西關的東流水街開辦了宏濟阿膠廠。這個東流水街,現在已經拆除,成了濟南五龍潭公園的一部分。電視劇里這樣講的,小瀧河畔膠莊林立,白七爺開的膠廠也在此處,只因為瀧河水質優良,適合熬膠。這個虛構的“瀧河水”,實際上就是濟南的泉水。
東流水街距離現在的趵突泉公園不遠,地處趵突泉泉系,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濟南趵突泉是乾隆御封的“天下第一泉”,與古阿井水同屬于濟水伏流,水性清而質重,用此水熬制阿膠,品質上乘。電視劇的改編,也算有理有據。
在后來續拍的外傳:《大宅門1912》里,白景琦研發的拳頭產品“九朝貢膠”,為鎮店之寶,是膠莊的核心競爭力。在歷史上,這一段確有其事。
樂鏡宇為求突破,重金聘請了陽谷縣著名的制膠師傅劉懷安,研制了宏濟堂的獨門絕活,九晝夜精提精煉工藝,也就是“九提九炙”法,比傳統工藝多了66道工序,延長了6個晝夜。此法熬膠,去除了傳統阿膠的腥臭味,清香甜潤,是阿膠中的極品。
1910年,宏濟堂的東流水阿膠進貢隆裕皇太后,被譽為“九天貢膠”,這就是電視劇里“九朝貢膠”的原型。
極盛時期,宏濟堂能年產阿膠一萬斤,遠銷世界,在南洋尤其受歡迎,在日本,享受免檢放行的待遇。
1934年,宏濟堂國藥銷量,已達北京同仁堂總部的三分之二還要多,成為樂家的重要財源。濟南宏濟堂也和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堂并列,被稱為“中國三大名堂”。
1936年,樂鏡宇成為北京同仁堂的掌門人,回北京接手同仁堂的全盤事務,結束了濟南的這一段傳奇經歷。
歷史的余波
除了上述縣西巷的宏濟堂總店,在濟南商埠的經二緯一路,魏家莊、新市場一帶,宏濟堂還開了一家中號;經二緯五路,五里溝一帶,還有一家西號;加上濟南老城區榜棚街,有一家專司生產加工的宏濟堂藥棧;西關東流水街,那個著名的制膠廠。
這樣總共是“三店兩廠”的生產和經營網絡。
這三家店無論建筑風格、店內設施、調劑規范、對外的LOGO,都保持一致,很有些現代連鎖經營的意味。此外,宏濟堂還把生意做到了北京城,開了參茸阿膠莊,生意也很紅火。
到1996年,因濟南的泉城路建設,宏濟堂總店拆除,后來縣西巷拓寬后,在南首又重建了仿古建筑。
1994年,宏濟堂中號遭遇火災,面目全非。到2009年,魏家莊改造,建設萬達廣場,宏濟堂中號被拆除,后來又重建了所謂“新中號”的仿古建筑。
2008年,因為舊城改造,宏濟堂西號整體平移,改造成了宏濟堂博物館,是三家店鋪中唯一幸存下來的,如下圖所示。
《大宅門(下)》中,白景琦在晚年交出了秘方,申請了百草廳的公私合營。白景琦在濟南的產業,由次子白敬功看管,后來也公私合營了。
事實上,上世紀的50年代初,濟南宏濟堂的掌門人是樂鏡宇之孫樂芝田。1955年,宏濟堂公私合營為宏濟堂藥廠,1960年又與永昌藥廠、濟南阿膠廠等合并為濟南公私合營宏濟堂制藥廠,是當時濟南唯一的中藥廠。